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子 第398节 (第2/3页)
了的吧。” 郁新不知道太孙为何有这么一问,看了眼被否了议案的王儁,低声回道:“殿下,户部和工部合议,能另外给付二十万担粮食,用于征发徭役。” “那这二十万担的粮食,户部也一并拿给孤。” 朱允熥目光烁烁:“既然事情是出在六府,为免六府百姓生变,朝廷于六府原地征辟徭役,给付全数口粮,命百姓于各地服役出工,清理河道、堵塞决口。” 他这是要做以工代赈的法子。 而且这个法子并非是现在初创,历朝多有此法。 先秦《鸿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晏子春秋亦有记录: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这是有载最早的以工代赈的记录。 说的就是当时出现灾情,晏子打算是直接发放粮食赈济百姓,可齐国景公不同意晏子的计划。于是,晏子便征发这些灾民修建露台,齐国给付粟,这才解决了灾民饥肠辘辘的问题。 又如汉书再记,贾让对朝廷的提议: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徒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 处处皆是以工代赈的记录。 这让朱允熥不由想到后世,某一部分或许读史而罔顾,又或许没读过几本的人群,每每遇事便歌功颂德于大洋对岸的某位政治家其推行名曰‘首创’的以工代赈之法。 朱允熥只是将鸿雁之中的八个字说出,王儁便默默的低下头坐回原位。 这时候,朱允熥再看向众人,见这些人不再有议案,便转口道:“既然诸位再无议,孤便来说说吧。” 众人微微挺胸抬头,做洗耳恭听状。 朱允熥说道:“六府乃我中原人文之地,不可慢待。朝廷给付钱粮,百姓出工领粮,此乃顺势而为。然大灾之年,历有小人作祟,病害威逼。 明日孤往开封坐镇督办,命太医院抽调太医、医师、学徒三百人,随行开封府。工部、将作监善水者从之,吏部、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各遣考功、官吏刑名者从之。 命去冬离京赈济长江北岸雪情京军官兵,抽调三万军马,往陈州府太康县集结。命河南道都司于马,整顿河南道都司卫所军马。” 前面朱允熥要用太医院、工部、将作监,以及吏部并三法司,众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用途。 只是到了最后,朱允熥竟然要用原本已经定下,陆陆续续返回应天的京军,抽调三万前往太康县,又让今年刚从羽林卫升任河南都司的于马整顿河南道军马。 这就让众人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翟善等人不免就想到了这两年皇太孙殿下,每逢国朝遇事之后的行事风格。 殿下要动刀子! 一瞬间众人心神一紧。 站在一旁的朱高炽眨了眨眼,努力的回想了一下刚刚自家兄弟说过的话。 反复想了好几遍,小胖终于确定自己这一次不在随行的人员里,不由的暗自松了一口气。 …… “这一次便不带你出去溜达了。” 朱允熥双手揣在袖中,从文渊阁出来后,对着身边的小胖说了一声。 朱高炽抬起头,看向前面的午门,撇撇嘴。 整个宗室里面就数这厮最会坑人。 明明是去开封府赈济灾情的,到了他嘴里就变成了出门溜达。 朱高炽歪头看向朱允熥:“有啥要交代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