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四章 咨政院主政 (第3/3页)
,叹了口气,这份东西,就是他的命。 孙忠首先疑惑的说道:“御前咨政院主政,是为何意?” 李贤没说话,看向了孙继宗,又看向了朱文圭,再看向了诸王,又看向了孙忠。 孙忠的眼神跟着李贤的目光看了一圈,也领悟了他的意思。 这诸王外戚里,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只有他孙忠,但是孙忠岁数大了,精力不济。 其他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没有一个能拿主意的人。 孙忠颓然的说道:“按你说的来吧。” 李贤高声说道:“御前咨政院共有二十五人,设文渊阁大学士一人,东阁大学士一人,左都督一人,咨政大夫一人,四人廷推咨政大臣二十一人,共计二十五人。” “为此李某不揣鄙陋,尊古之毛遂自荐,任文渊阁大学士正官,推介会昌伯子孙继宗为东阁大学士,李某推举靖远伯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谢琏为咨政大夫。” 咨政院就是给三方势力找个吵架的地方,在院子里吵翻天都可以,出了院子,既定方针,必须执行。 王骥摇头说道:“同为文进士出身,吾不如汝远也。李尚书有定国安邦之才也。” 王骥对于行制一事没什么意见,咨政院一共三方势力,李贤却是文渊阁大学士首辅之位,负责居中调和三方势力的矛盾。 王骥是这里握刀的那一个,他的表态至关重要。 李贤松了口气,王骥不蠢,知道这个烂摊子,无论如何也要维持下去,王骥就是坏。 谢琏摇头说道:“我没啥意见。” 谢琏代表的势要豪右之家,有钱、有粮,没有兵,也没大义体统,他能咋办? 出钱出力最多,不想交税纳赋,结果却是要交三份税,他们是受伤最重的那个。 孙忠看着还在发愣的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这种事不应该是孙继宗第一个站出来,代表外戚、诸王表态吗? 孙忠重重的咳嗽了一声,示意孙继宗表态,孙继宗还不说话,孙忠又故意咳嗽了两声。 孙继宗主要是不知道他爹啥意见,这两次咳嗽,他依旧不知道,思考了良久,才开口说道:“我不同意!” 王骥满是疑惑的问道:“你为何不同意啊,这不挺好的吗?行制总是要有的吧。” 孙继宗看了一眼他爹,他爹正仰头看着南京奉天殿的房梁,颓然无比,孙忠已经在思考是被活活气死,还是直接挂房梁上比较好。 孙继宗嘴角抽搐了下,他赶忙说道:“我的意思是我本是外戚勋贵,东阁大学士是文学士,我要做武英殿大学士。” 孙忠坐直了身子,自己这儿子,总算是有几分急智,这都圆回来了。 王骥想了想说道:“随你吧,李尚书以为呢?” 李贤摇头说道:“都行。” 大学士为三殿三阁,职能自然不同,但是在这僭朝,自然不必区分的那么明显,反正最后都是要被砍头的,啥名头不是砍? 李贤面色平静,但他其实埋下了一个雷。 咨政院就是将拿主意为一个人,变成了四个人,这种分权,虽然看起来极为合理,而且非常的公平。 但其实祸患无穷。 大明皇帝打过来了,再到咨政院里商量下,怎么打?等到兵临城下了,才吵出结果来,可以直接排队砍头了。 为何郕王会从留守变成监国,最后变成皇帝?因为大型组织的利益如同九头蛇一样,各不相同。 群龙必然有首,国之利器,岂可借人。 商量个半天,啥也不是。 但是平日为了利益吵一吵,还是够用的。 李贤为了保证这个南衙僭朝不散架子,导致失纲大祸,也要保证陛下大军至,一脚可以踹翻它。 李贤可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这样做,有所不妥吧?”陈逸作为南京右都御史,面色疑惑的问道。 陈逸继续说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 “李尚书,如此这般行事,莫不是心怀旧主,颠覆社稷?” 陈逸的话可谓是极为诛心了。 陈逸说的很有道理,自古就没听说过,这国家大事,还能商量着来的,这不乱套了吗?而且陈逸对李贤狷狂的态度颇为不满,借此攻讦。 李贤却是含笑不语。吾谁与归的朕就是亡国之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