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2章 文化世界奇观 (第2/2页)
夏大地千余年之久,不是那么容易被取代的。” “稷下学宫,并非是一种信仰,只是精神之长城。”朱元璋淡淡的道, “至于信仰,尔等忘了,稷下学宫是以何为主!” 朱元璋此话一出,人群顿时沉寂下来。 人群当中大多数都是有学问的,都知道稷下学宫,是以黄老之学为主,兼容百家。 顿时人群都明白了。皇帝,这是想用黄老之学取代儒家! 的确,对华夏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也只有黄老之学的道家,才能取代儒家。因为道家,比儒家的历史底蕴,还要悠久。 黄老之学是黄帝和老子的学术,黄帝可比孔子早两千年。 其他底蕴不足的思想,还真取代不了儒家。 也就是说,其他任何信仰,都不够儒家打的。 即使儒家现在已经覆灭,也不是其他信仰能够轻易撼动的。 虽然儒家这棵参天大树现在被皇帝砍倒了,还连根拔起了,但还有无数根遍布华夏各个角落的细小根须。如果没有一棵新的参天大树填坑,用强大的主根,抢走儒家全部剩余根须的营养。那么那些根须,又会长出一棵棵小的树苗来,重新成长成大树。 皇上此举,堪称睿智! 而且,华夏历史上,奉行黄老之学的皇帝,也不在少数。 他们统治的朝代,基本上都是盛世。 比如说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两个王朝,基本上都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皇上,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两个时期,奉行的都是黄老之学,也都做到了百姓富足,吏治清明。百姓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李善长道,“因此以道家做信仰,可行之!” “历史上的几个朝代用垂拱而治,虽然也取得了成效,但听起来有些不真实……”刘伯温道,“官吏什么都不做,真的能治理得好州县?” “百姓晚上不关门,看到路上的钱财不拾取,有点违背人的本性。” “不错,不错!”群臣纷纷表示赞同。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太过理想化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基础,首先肯定是百姓富足。”朱元璋淡淡的道,“李世民曾经对魏征说道,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百姓,自然就不会当盗贼了。”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也就是说,百姓本身是善良的,是官府贪得无厌,逼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果咱能让大明百姓,生活都有富余,普天之下都没有只有靠偷盗别人钱财,才能活下去的百姓,夜不闭户也不是不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