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7章 这位皇帝哥们 (第1/2页)
古往今来,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的形象,基本上没多大变化。 几千年都是老样子。 只有大城市,和那些达官贵人的变化才大。朝代更替,他们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服饰,发型…… 而百姓几千年来都穿的差不多,短打粗布麻衣。 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的,根本就不能穷讲究。 如果一个古代农民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分辨出,他是宋朝的农民,还是唐朝的农民,就连专家都做不到。 古代的农民,就连他们的服饰记录,都是那些读书人写的,参考价值不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都是繁华的汴京。里面有很多手工业者,农民。但那些农民也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汴京附近的农民。 底层的农民,哪有机会随便进京城? 古代对农民的真实记载,能够真正还原他们的史书,几乎是没有。 因为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就不识字。 即使史书上有农民的形象,也是他们想要让世人知道的,农民的形象。在古代封建贵族和帝王的眼中,底层百姓就是他们养的牲畜、人矿,根本不值得他们去记载。 一部古代史,就是贵族的历史。 和百姓无关。 村里的民房,比之陆家村也落后了不少,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屋,和一些木质结构的,破破烂烂。 而陆家村的房屋都是砖瓦房,红墙白瓦,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陆家村的村民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们的好生活都是秦宇带给他们的。 虽然朱元璋的惠民之策,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 但想要让全部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根本就不现实。 因为时间太短了。 他们现在能够不愁吃穿,就已经比以前的生活好上无数倍了。 以前的他们,是经常饿死人的。 想要修好房子,陈家庄估计还得等好几年。 “三位是去赶集的吧?”还没等三人开口,陈家庄的村民就放下锄头,开口问道。 “是的。”陆大有道,“我们是陆家村的村民,走了三天三夜的山路,干粮和水都快耗费光了。特意下来,想和陈家庄的乡亲换一些吃的和水。” 拿出两只野鸡来:“这是我们刚从山上打来的。”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说什么换?”姓陈的村民道,“我们这些偏远村子的村民,赶一趟集不容易,本就应该相互帮助。” “三位请随我来吧,反正也快吃午饭了。” 说完扛起锄头,带着三人走进了村里。 路上引来村子里不少小孩的围观,大家对外来人都比较好奇,毕竟不是经常有。 通过交谈,才知道老人叫做陈七二,今年六十多岁了。 看到村里的小孩们都衣服破旧,却一个个眼睛清澈。村里也没有个学校,秦宇是欲言又止。本来想说,让他们也来陆家村小学上学。 但一想到两个村子距离如此之远,山路还很难走,路上更有野兽出没,便没有说出口。 要是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遇到危险,反而害了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