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凤仪 第122节 (第3/3页)
场唯一参与过京都商贸会的人,于是她鼓起勇气将活揽下来。 “章程我来拟。” 就这样乌先生主外,负责联络各国使臣与行商,凤宁主内,将整个商贸会的典章制度,流程人手一一确认,在哪儿搭台,定几班人手,共派多少活计,条清缕析捋清楚。 朝县令见凤宁见过世面,行事极有章法,连司礼监可能审批卡在何处都了如指掌,就差没把她当佛供起来, “少公子,您怎么精通我们大晋政务流程?” 凤宁神秘地笑了笑,“我曾在京都当过差,您信吗?” “信,不信也得信呀,若非在京都当过差,岂能写出这么规整的章程来。” 每一个细节都考量到了,连乌城积年老吏也挑不出半点错。 朝县令如获至宝,着人按照凤宁吩咐一一准备。 见她如此能干,朝县令反而当个甩手掌柜。 这次商贸会是朝廷下的旨意,乌城将如何举办,需一一呈报,这份奏章是凤宁所拟。 凤宁在养心殿见过最出色的奏章,那个人的喜好要求她也了熟于胸,他喜欢字迹工整,不爱奏章上有任何涂改,他不要求辞藻华丽,但一定要言简意赅,言必有中。 奏章快马加鞭送去京城,一月后内阁批复回来,印章之外,只有个大大的“准”字。 凤宁翻开奏折落在最后一页。 “请陛下俯准”五字边上,写着个“准”。 旁的文书均是“允”,独这一份文书批个“准”,何意?他是故意写给她看的。 两个准字一大一小,风格如出一辙。 凤宁眼眸忽然染上一层潮气,将奏折递还给县令。 朝县令捧着奏章喜极而泣。 天可怜见,过去一点小事都要被来回折腾,不是文书格式不对,便是内容不够繁简,他们又隔得远,没少因为文书耽搁政务,于是他热泪盈眶拉住凤宁,指着县衙的文书房恳求她道, “少公子,您每日得空来县衙坐镇半日吧,您是不知道,去年咱们这闹干旱,我上书朝廷请求拨款赈灾,回回因为文书不达体被打回来,由此误了事,往后送去朝廷的折子,你但凡过一过眼,咱们也能省不少事。” 凤宁答应下来,每日上午在学堂授课,下午来到县衙当差,到了这里个个把她当祖宗供着,只要不是机要文件,均让凤宁过过眼,后来乌城守将也得知了此事,眼巴巴来县衙请凤宁, “您得空也去一趟咱们军营吧,教教咱们军营那些文吏们如何撰写公务文书。” 大西北的粗糙汉子们,上阵杀敌内行,抠字眼实在是为难他们了,可惜兵部那些官员哪个不是抖着一身赫赫官袍,捏着一纸文书说话? 没法,只能求助于凤宁。 于是,凤宁在乌城官衙内部,开设小学堂,教他们基本的行文常识与规矩,原先一潭死水的衙门,也渐渐被盘得风生水起。 累是累了些,看着大家感激的眼神,凤宁感慨万千,谁又知道当初在养心殿那番磨砺,如今造福一方百姓呢。 所以人哪,只管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努力有朝一日不会被辜负。 陆陆续续有各国的商人抵达乌城,乌城显见热闹不少。 九月中旬一个傍晚,凤宁在衙门忙完出城,夕阳如圆盘红彤彤地挂在天际,萧瑟秋风卷起一撮又一撮落叶,黄沙漫天飞舞。 天际尽头,一老汉颤颤巍巍搀着跛脚的妻子慢腾腾往胡杨树尽头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