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39 (第2/2页)
纸张现代工艺无法复刻,突然出现在这本同年代的诗集上,真令人有些难以理解。” “依照修补材料可能会出现的时代,我们最初是将书上的修补工艺划分到了元代,这样一来起拍价会定得更高一些……至少是八十万往上走。”又有一位专家站起,向众人解释。 “可经仪器鉴别,后期修补的纸张是新制的。这样的话,跟一直以来以年份定价方法又起了冲突。” 几个专家纷纷起身,各自说出看法。 “依何专家的意思,是要直接按照古籍本身年代来定价。可是鲁专家却对后期修补材料这一块有不同意见,大家讨论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个结论。所以,不是我们故意要含糊其词,而是没有见过这种先例,无法做出判定……” 朱松专家说完,看向何教授的目光更热切了。 “吴公牋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可刚刚经检测又是新制的!何教授,我能问问你修复这本诗集的那些材料是从哪里找到的吗?” “这……”何教授一脸茫然。 他哪知道吴公牋怎么来的? 平时用来修复古籍的那些材料,都是由学校统一采购的。 就算里头夹杂着旧纸,也绝不会是失传已久的吴公牋啊。 愣了两秒,何教授转头看向林芝。 “这本书是我学生修复的……” “哦?”朱松专家微诧,将目光移到林芝身上。 林芝心中暗叹。 果然,该来的就跑不了。 兜兜转转还是在修复材料上出的问题,她还当这些人眼睛不好使,根本瞧不出来其中差异呢。 好在自己早做了准备,不怕! “是,吴公牋是新制的。因为这本书边角封包是用的这种纸,所以我就材质相同的吴公牋做了修复……”林芝淡定解释。 “真是新制的!我没看错!”朱松专家激动转头。 “不可能啊。吴公牋制作方法失传近二百年了,怎么可能有新制的?” “我还是那个观点,纸是仿制的,只是仿得比较好而已……” “仿?你到底懂不懂吴公牋的制作工艺?别的不说,只看里面的丝金纤维就能鉴别真假!我还没听说过仿吴公牋能达到这种丝金比例!” “那是你见得少。” “你在哪儿见过?在哪儿?” 台上几个专家就吴公牋真假争得不可开交,朱松开始劝了几句,后来不知怎么地也加入了争辩。 拍卖会大厅内,上百人盯着台上几位老专家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有点怔神。 “怎么了?到底书是什么情况?既然确定是真的,怎么不给个价呢?” “又在说什么吴公牋,几个人拿不定主意,可有得吵!” “吴公牋就是一种纸吗?这有什么好争的?” “可不是一般的纸。前年大亚湾拍卖会你去了没?一张从宋代流传下来,保存完好的吴公牋,拍出小二百万的价呢。” “一张纸?”几人惊呼。 “你们是没见过,那一整版的纸漂亮得跟丝缎似的,拿出来轻轻一抖,晃着水波纹呢。吴公牋的制作方法早已失传,据说现今世上存留的只有百张不到。” “再怎么好看,也就是纸啊!” “你刚刚拍的那个琉璃摆件不也就是个玻璃吗?怎么花了三十二万呢?” “那怎么一样?我这是古法琉璃,密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