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_第295章 功盖三皇 德过五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功盖三皇 德过五帝 (第3/4页)

为核心的北方仓禀节点,也已经在应天朝堂的规划建设之中。

    五千料的海船满载,足以供应一整个千户所一年的粮草用度。

    解缙遵令书写山西道灾情应对疏,随后又道:“殿下,是否可命山西道、河南道疏通黄河,减缓大河对两岸百姓的侵害。”

    朱标随即便微微皱起眉头。

    不过还不等他开口。

    解缙便又道:“前几日,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镇倭大军副使铁铉来奏,言今岁可从倭国调运万余倭人入大河,送往山西道。”

    说完之后,解缙便微微低下头。

    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些愧对圣贤教导,也有违中原的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之功。

    但……

    对大明的百姓却是最好的选择。

    原本还从容的朱标,眼中流露出了一丝波澜,只是很快就被他压下,而后挥动双臂:“准。”

    解缙脸上微微一喜,刚要接令代替两道百姓谢恩之时。

    朱标又道:“传旨,凡为治理黄河遇难之人,皆记碑石考功。”

    解缙默默一笑,只要碑石上不是大明百姓就好。

    随后,他又想到一事。

    便轻声开口:“昨日,山西道布政使司衙门上奏,言山西道诸矿每日两餐增晚粥一份,诸矿矿工皆伏地叩谢圣恩,言陛下与太子仁德无疆。”

    这时候,躺在软榻上的朱元璋,不由侧目看了过来。

    朱标则是摇摇头:“诸矿倭工还需三月一调。北方长城、戍堡常年皆需修缮,每岁到期,命山西道诸矿不得延误调运到期倭工前往长城。”

    解缙点头,表明将此事记下。

    这一条政策,总结而言,就是凡从倭国被运来大明,送往山西道等地煤矿上的倭人矿工,没三个月就要换一个矿区挖矿。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每年,还活着的矿工,就要被送往北方长城去负责修缮长城的工作。

    至于修缮长城之后的倭人矿工……

    大明每年总是在不断的进攻草原。

    这是一项极为隐蔽不可明言的国策,应天朝堂上从来不会有哪个不开眼的,拿这件事情来说事。

    在每年数百万两金银的刺激在,在已经扩充到两万兵马的镇倭大军的不断传来新探金银矿藏的刺激下,应天朝堂上君臣一直默契的认为,一座独属于大明的倭国,才是一座世间最美好的国度。

    至于倭国何时会反应过来,何时会忍受不住大明的平衡。

    扬州府、淮安府每日都在操练的数万善水官兵,足以随时填充进镇倭大军的序列之中。

    后世史书上不会记载,洪武年间每岁会有多少倭人被运到山西道,也不会记录有多少倭人再也没有回到倭国,更不会记录每年在大明会死去多少倭人。

    史书上,只会记下应天朝堂,一次次的赈济北方的灾情,一次次的不断修缮壮大九边的防线,户部大仓一年年的加修。

    史书上,只会歌功颂德大明皇帝的仁慈、臣子的才干。

    而这一切,又将会围绕着另一个人。

    大明第一位监国皇太孙朱允熥。

    “太孙今日在做何事?”

    朱标轻声询问儿子的动向。

    解缙微微一顿,而后开口:“先前臣去通政使司,闻听太孙今日出宫,往西城外龙湾码头登佛郎机商贾之船,后又往上林苑监去了。”

    “解大绅,你觉得那小子说的亩产十石的粮食,这世间当真能有吗?”

    一道最显浑厚威严的声音,在解缙和朱标的身后发出。

    两人齐齐回头。

    只见原本还躺在软榻上享受撂挑子的朱元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是背着双手,如同村中偷听院墙的老农,面带笑容的好奇询问着。

    解缙很老实。

    他老老实实的摇头回答:“陛下,臣不知道。”

    朱元璋微笑着伸手拍拍解缙的肩膀:“那你觉得,允熥今日是在夷商的船上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了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