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0章 皇权可下乡 (第2/4页)
,徽州府那边富甲天下的徽商,淮扬苏杭的富商。 直隶干系着大明朝如今的财政,更干系着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身后的利益。 朝堂上,再一次的陷入了沉默。 朱允熥给出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解决。 这些年,光是应天城里的治安问题,相对于开国之时,已经是成倍的增长。 朱允熥低叹一声。 “前唐之长安,坐拥百万人口,不过五十载,李氏朝堂便频频东出就食洛阳,何故?” 朝堂上,百官沉默。 前唐东都的原因有很多,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 然而,长安日益增多的人口,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候的长安城,是天下最富饶的城池,却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 然而今天。 就连吏部尚书詹徽,都没有开口说话。 朱允熥默默的转头,看向一旁沉默寡言的老爹。 今天这场廷议,老爹似乎仅仅只是充当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至于解缙和夏原吉两人。 他们还不够参加廷议的品级。 于是,朱允熥丢出了一个重磅讯号。 “红薯今岁以育种为要,明岁便会在应天府乃至周边府县推行栽种。” “朝廷万事求稳,应天稳妥与否,事关红薯推广栽种之事。” “今次,孤意欲改应天府、直隶粮长、里正、村正制,以此番南征有功负伤将士,充入地方粮长,都察院、户部、兵部督办,制定摊丁入亩之下栽种红薯赋税定额,每岁征缴事。”m. 如何推广红薯。 如何征收赋税。 如何建立税吏。 这才是今天廷议最重要的议题。 同样,也是牵扯了无数利益的问题。 相比于这些问题,迁移直隶的百姓前往交趾道,就算不得是一件事情了。 当下。 詹徽等人默默对视一眼。 他便率先出班询问道:“殿下欲要以南征有功伤员充任地方粮长,不知此法是否如摊丁入亩一般,事后要推行天下各道?” 如果只是在应天府推行,用来给那些有功的伤员一个稳妥的安置,那这件事情还是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可若是涉及到整个大明,就得慎之又慎了,毕竟干涉太大。 这是不给地方上半点权力和话语的做法了。 朱允熥没有任何顾忌的点头:“过往,天下以粮长征缴乡野税赋,承兑地方官府,多有两相勾结,鱼肉盘剥百姓之举。可国朝年年征讨不臣,伤员干系重大,圣心亦忧,何以稳妥国朝有功之臣。 孤以为,当为其成家立业,又可使其有一份继续为国效力的事业方可。 天下何以承平运转,税赋便是那载舟之水。朝廷久不闻乡野之声,部堂之上多被蒙混。现今设税吏,专司地方粮长,每岁报地方官府核实,直奏应天部堂衙门,天下税赋清清白白,征缴解押自有考量。” 随着朱允熥的一番解释,詹徽等人安静下来,眼神却是不断的相互交流着。 这事自然是有利有弊的。 弊端之处就在于地方会因此有所怨言,或许会在朝廷推行的过程中出现反抗的事情。另外……此刻在场官员,谁家不是地方上的声望,多少人家都是担着老家的粮长差事,为地方官府征缴乡野赋税。 不论是否有踢斗,大小斗的事情。 仅仅是手握着粮长的差事,为朝廷征缴乡野赋税,就相当于是掌握了地方上的话语权和声音。 詹徽又道:“天下粮长无数,何以禁绝不会出现贪墨之事。” “孤已说明,以都察院、户部、兵部督办此事。每岁税吏粮长轮番,久不在一地,何以扎根。”朱允熥微微一笑,从容开口。 现在用伤员,对朱允熥而言只是一个借口。 用税吏粮长当做封赏给这一次的南征有功将士。 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